光學接觸角測量儀通過高分辨率成像與圖像分析技術,精準測定液滴在固體表面的接觸角,從而評估材料的潤濕性、清潔度、涂層均勻性或表面能,廣泛應用于新材料研發、半導體、生物醫學及質檢領域。光學接觸角測量儀的測量精度可達±0.1°,但對操作細節敏感。只有規范使用,才能確保數據真實可靠。

一、實驗前準備:環境與樣品處理
環境控制:在無振動、無氣流、恒溫(23±2℃)、低濕度(<60%RH)的實驗臺操作,避免液滴蒸發或晃動;
樣品清潔:待測表面需清洗(如超聲清洗+等離子處理),去除油污、灰塵或氧化層,確保表面均一;
液體選擇:常用去離子水、乙二醇,液體需新鮮、無氣泡,注射針頭潔凈無殘留。
二、設備校準與參數設置
水平校準:使用內置電子水平儀或外置水平尺,調節底座腳螺絲,確保樣品臺絕對水平;
鏡頭對焦:放置標準校準片(如已知角度的硅片),調整變焦與光源亮度,使液滴輪廓清晰銳利;
軟件設置:
選擇合適算法(Young-Laplace擬合適用于高精度,切線法適用于快速篩查);
設定幀率(靜態測量1-5fps,動態前進/后退角可設高速錄像);
啟用自動基線識別,減少人為誤差。
三、液滴沉積與圖像采集
針頭定位:將微量進樣針垂直對準樣品表面,針尖距表面約1-2mm;
液滴體積控制:通常2-5μL(過大易鋪展,過小易蒸發),使用高精度注射泵確保重復性;
平穩釋放:緩慢推出液滴,避免沖擊導致初始形變;
即時拍攝:液滴接觸表面后1-3秒內完成圖像捕捉(尤其對吸水性材料);
多點測量:同一材料至少測5個不同位置,取平均值,排除局部缺陷干擾。
四、數據處理與結果驗證
手動修正:若自動擬合偏差大,可微調基線或輪廓點;
記錄環境參數:同步標注溫度、濕度、液體批號及樣品處理方式;
交叉驗證:對關鍵樣品,可結合表面能計算或多液體法(OWRK模型)提升可信度。